程远站在一个木偶旁边,开始模仿了起来
从艺专毕业到剧团工作,燕山和陈佑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
平时,总是会有一些退休的老师傅回来指点这四个年轻人
黄小弟拿着的“二郎神”在喷火,程远和罗福林在一旁看效果
叶小慧的“媒婆”木偶转方巾转得惊人的快
广州荔湾区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,程远、陈佑、黄燕山、罗福林和他们制作的木偶犹如一个大家庭
打开尘封的记忆,总是有拖着大人的衣角看木偶戏的画面。灵活生动的一个个小人偶在并不大的舞台上欢舞,带给台下观众的,却是许久都难以忘怀的欢乐。
改变,这些年来,这个词犹如一股奔腾的浪潮席卷着这个时代,商业、创新……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概念改变了许多原以为亘古不变的东西。当越来越多的传统变成众人的记忆,如何传承和保留成了传承者们面对的难题。
比如木偶戏。当传统表演艺术融入现代技艺,有人拍手叫好,有人扼腕叹息。小小的木偶能否挽回当年的风光,谁也说不准。而总是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努力地探索着、尝试着,做着力所能及的改变。
“二郎神”的“金鼻子”
12月9日,广东木偶剧团。年轻的人偶表演艺术家叶小慧正在紧张地排练。11日,她就要去西安参加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了。她的“媒婆”木偶转方巾转得惊人的快,只见那“媒婆”转着方巾,还跳着舞着,轻快娴熟的表演叫人拍手称快。
木偶转方巾需要人腾出手去转,若在从前,人需要先顾着木偶,是没办法再表演这么多动作的。如今已利用机械让木偶自己转方巾,表演者才得以专心舞动木偶。
叶小慧说,这次拿不拿奖不重要,但一定要吃“螃蟹”,要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木偶表演中。她很坚定地认为,现在是科技时代,应该让木偶也更加科技化。
一起想吃“螃蟹”的还有表演者黄小弟。他手中的“二郎神”火喷得很大,很有冲击力,木偶的鼻子和眉毛用金属制作而成,这在木偶表演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。这个改变让黄小弟欢喜的同时又很担心:“专家们会认同吗?”
大胆推进木偶艺术改革的,还有程远、陈佑、黄燕山、罗福林四个70后的年轻人。
“木偶表演的同时要转方巾、抽烟斗,烟斗还要冒出烟和火。以前全是靠演员用手来操作,无法同时完成这么多动作。现在改进了,可以同时做多个动作,这是在制作过程中改进的技术,也可以说是进步。”程远说起自己制作的“媒婆”时,眼睛里闪着兴奋的亮光。
“当然,也有很多老的演员反对。他们认为演员就是要表演,我们都搞‘自动表演’了,那演员做什么?我跟他们说,演员是在改进的基础上,融入一些自己创新的动作和表演技巧,而不是盲目地按照制作者的要求去表演。”程远认为,木偶的制作应服从于表演内容的需要,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表演而锦上添花。
说到木偶制作,罗福林的要求更高,他最想用金子做木偶。在罗福林心里,木偶其实可以更奢华,它不应仅仅是艺术品,更有资本成为艺术品中的奢侈品。然而,黄金还是太贵了,他只好选择了有色金属。这不仅是为外表,还因为他的“二郎神”要喷火,用传统材料容易把脸熏黑,甚至烧掉,而金属则避免了这一尴尬。
罗福林用金属做木偶,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这次,他只在眉毛和鼻子上用了金属,这种尝试能不能顺利地存活下来,罗福林也在担心着专家认同与否。
十几年的木偶情结
广州荔湾区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,这个隐匿在西关的小院子,也属于广东木偶剧团。
1997年,这四个年轻人从广州市艺专毕业,当时班里一共有五个学生,他们四人毕业后一同来到了广东木偶剧团,成了团里的木偶制作者,一晃就是十几年。
四人当中除黄燕山外的三个男人都来自湛江,而燕山和陈佑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。从同一所学校到同一个单位,十几年来,四个人一直在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。然而,这份工作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!
犹忆初来时,剧团制作部尚有17人,随着老人们一个接一个退休,又找不到新人补充,似乎每一年都在告别。自打这个月老前辈曾成福退休后,制作部就只剩他们四人。
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个行业的冷门让很多人不愿投身其中,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:待遇非常低。虽然他们不愿透露一个准确的数字,但记者了解到,如果单靠工资,他们是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。
那么,是什么让他们一直坚持?
“每当看着自己做出来的木偶在舞台上表演,心里就很有成就感。十几年的工作,对木偶有着深厚的感情,丢不下了。”说着自己的梦想和坚持,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幸福。
这十多年做了多少木偶,早已记不清了,单是今年,他们为《数码家族》、《魔镜白雪公主》、《匹诺曹历险记》等大戏做了100多个木偶。
如今他们在全国业内已十分有名气,平常不光是本省的剧团请他们制作木偶,全国各地的剧团要做精品都找他们。所以他们每一天都是工作日,每一刻都是工作时间。
他们说,如今国内许多创新的木偶,技艺都是来自他们。有些剧团新用的技术,他们早就用过了。
四个“综合型人才
曾听一位老木偶人说过,10多斤重的木偶,一般一场戏就要连续举35分钟,到最后是“手臂抬不起来了,晚上胳臂还痛,痛得睡不着觉。”如今的木偶不再用木头制作,改成了更轻更逼真的橡胶、海绵、纸张等材质。
说话间,罗福林头戴一个大龙头出现在记者面前。
他说,以前做同样大的龙头工序很麻烦,要先搭架,再泥塑、翻石膏模,之后,再用玻璃钢……前后大约要一个月,做出之后又很重。如今改用了橡胶材料后,几天就可完成,而且又轻便又逼真。
随着手工技艺要求越来越高,他们需要不断地充电。他们经常相约去观看演出,搜集相关的动漫元素,也会关注一些雕塑方面的信息……同时,他们也经常逛电子商店、玩具市场,以此找灵感。
从简单的雕塑制作到现代题材的木偶喷火、喷水等,甚至连服装都是自己搞定……对此他们笑称:“我们就是综合型人才!”
小心翼翼作改变
木偶源于古代的俑。周代以木刻的偶人作为殉葬的俑,后又有人仿照俑的形态制成傀儡,以为祭祀的偶像。刻木为偶,以偶做戏,才有了木偶戏。
其实他们做的就是传统手艺活。但木偶一定要这样做吗?是继承传统,还是作出改变?传统与创新的矛盾曾深深地困惑和纠缠着这几个年轻人。
每想加入一点想法,融入一些现代科技,必然会有一些人“扼腕叹息”。他们开始小心翼翼,每次注入现代元素时,他们丝毫不敢炫耀。就这样,他们悄悄地把木偶艺术推进、继承和发展。
然而,最重要的还是得到业内的认同。
国宝级的木偶表演艺术大师黄奕缺生前曾说过:“传统是好东西,我们要当镜子一样去看,但想保留继承下去,必须改革创新,否则观众不喜欢。” 这四个年轻人说,很感谢前辈们留下来的经验和作品,他们只不过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招牌擦亮而已。“我们应该站在自己传统文化基础上,创造出自己的新”。
广州海珠区洪德路木偶剧场的木偶展示厅里,摆放着许多前人创作的木偶。透过厚厚的玻璃,传统木偶的表情似乎在述说着当年的辉煌,曾经盛极一时的灵魂封存在狭小的空间里,有点落寞,它的命运是否可复原,谁也说不准。
一道光透过纱窗射进来,再透过透明的玻璃柜立即形成无数道光,满屋子顿时很明亮,刹那间,木偶的表情仿佛在变,笑容在这道明亮中绽放。